新闻中心

端午习俗中的那些传说

端午将至,整个城市又开始沉浸在粽子的香气里。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,这个被本地人称为“五月端”的节日,似乎只剩下了吃粽子这一件事儿。其实,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和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。2009年9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端午节列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,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“非遗”的节日。作为大节的端午节,在过节时曾经也是很讲究的,如今那些看似繁琐却满是仪式感的风俗却逐渐成为传说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说说这几乎成为传说的端午节,以及咱们本土的那些关于端午节的传说。

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传说就有很多,其中流行比较广的有三种。第一种,也是流传度最广的一种,就是我们本地认可的为了纪念屈原。悲壮的楚国大夫屈原,在五月初五,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。传说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为了打捞屈原的身体,渔夫们拿出粽子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效仿。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吃粽子的风俗。

第二种是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,传说古代有吴越民族,他们的图腾是龙,他们选择在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图腾祭祀,端午的龙舟竞渡便是当时祭祀仪式的一部分,他们甚至还有在身上文上龙的图案的习俗。

第三种传说,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救父。曹娥是东汉上虞人,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,昼夜沿江号哭,后来在五月初五这天也投江,五日后曹娥的尸身抱着父亲的尸身浮出水面,就此在当地传为神话,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,令度尚为之立碑,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。五月初五便成了她这孝行的纪念日。

如今,这三种关于起源的传说,我们对屈原的传说更为认同,事实上,先秦时期,五月初五就已经被人们当做一个重要节日了,不过当时各地过节的习俗各异。秦朝之后,国家统一,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会贯通,全国的端午习俗便也趋于统一了。

【连网】□陈婕

对于过去老海州人来说,五月初五可谓三毒之端,汇聚了毒月毒日毒时,所以,这天被称为“五月端”。这天过后,海州的热天就开始了,五毒蛇虫、魑魅魍魉都出来了。为了消灾防毒,老海州的五月端有许多民俗活动,而孩子们因为相对脆弱,所以老海州五月端的活动大部分都是为了保护孩子,这天也被称为“小孩节”。

(一)

五月端这天,东方微亮的石刻,老海州的人们就要拿一条干净的青布或手巾和一个小罐子,到野外采百草梢上的露水,那露水叫“百草露”。天一大亮,人人都用百草露洗眼睛,据说用五月端的百草露洗眼睛,可以让人整个夏天不生眼病。

眼睛洗完之后,人们就要开始在自家门窗上,插两棵艾草和两棵菖蒲。民间认为艾草能辟各种邪气,而菖蒲是“斩妖剑”,因为唐代的魏征梦中斩蛟龙,用的就是菖蒲剑,从此以后,各种瘟神、恶鬼、妖魔邪怪,见了菖蒲就害怕。

关于端午插艾草和菖蒲,在老海州还有另一个传说,说是很久很久以前,海州这片地方还只是汪洋大海中的小岛,大海中有妖怪兴风作浪,想淹没更多地方扩充自己的地盘。可是这事儿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,我们的先民们所在的小岛曾经是仙山,神仙一直庇护着小岛上的人。

为了长久地保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,先去找妖怪决斗,经过几天几夜,大战了几百回合之后,神仙终于胜利了。输了的妖怪答应神仙,只要是神仙的子孙,它就不去侵犯,如果做不到,就要被神仙砍死。双方谈好条件之后,神仙便告诉妖怪,只要在门窗上插着艾草和菖蒲的人家,就是神仙的后辈子孙,他们所生活的地方,妖怪不能去,也不能淹没,而没有艾草和菖蒲的人家,妖怪就可以占领作为自己的地盘。

双方商量好,分地盘的日子就是五月初五这天。到了时间之后,妖怪乘着浪头往小岛而来。可他站在浪头上,看到一户户人家的门窗上都插着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,按照协议妖怪只能离开换个地方,一天下来,妖怪跑遍了整个小岛,除了荒地之外,所有的屋子上都插着艾草和菖蒲。最后,天黑了,妖怪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到海底。

其实,神仙在决斗取得胜利后,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用仙法插到了家家户户的门窗上,所以端午这天,妖怪才遇到了这样的情景。一年又一年,妖怪每个端午都驾着浪头来,可每次都铩羽而归,这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了妖怪和神仙的约定。

后来,虽然妖怪已经离开这里,去别的地方打地盘了,可每到端午节,人们还是习惯性地会在自己家的门窗上插上艾草和菖蒲,驱邪防灾,保护自己和家人。

(二)

在老海州,五月端的上午,人们要在房门口,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口,挂“艾虎”。本地的艾虎是鸡蛋壳做的,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,蛋壳上粘些毛发,画成虎形,用线系起,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“五毒”形象,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。或者也可以用五彩线系一个独头蒜,下挂一串“五毒”,叫“蒜艾虎”,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,下垂七缕彩穗,叫“麦秸艾虎”。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,既是节日点缀,又能辟邪。

五月端的上午还一定要给婴儿戴上“老虎肚兜”,即以一块可以遮住肚皮的红布或黄布,中间用彩线绣上一只老虎,虎足下则绣着各种颜色的五毒:蛇、蝎子、蜈蚣、蛤蟆、壁虎(俗叫蝎虎)。传说真的五毒,见了花老虎脚下踩着五毒,就吓跑了,故孩子戴上老虎肚兜,夏天可不受各种禽兽和毒虫的伤害。

在做完各项免灾事宜后,全家要聚在一起喝雄黄酒,然后把杯底沉淀的雄黄和成糊状,涂抹在孩子的鼻孔、耳眼和肛门处,同时在孩子的脑门上画个“王”字。传说毒物都怕雄黄,孩子抹了雄黄,夏季毒物就不会侵扰。而脑门上的“王”字,则是为了增加镇压的作用。

这些习俗中,“虎”的影子随处可见,这是因为,在老海州地区,老虎是人们的眼中的神兽,人们认为它可以镇祟辟邪、保佑安宁。事实上,这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崇拜,并不仅仅是在海州地区。

《风俗通》云:“虎者,百兽之长也。能噬食鬼魅……亦辟恶”。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,端午节的艾虎最初是以艾编剪而成,或剪彩为虎,粘以艾叶,佩戴于发际身畔用来辟邪。而本地的艾虎大致是地方化之后的制作方法。

(三)

除此之外,海州民间还崇拜钟馗,人们称钟馗为“判官”,称钟馗画像为“判子”,尤喜欢画面上有蝙蝠和八卦图的,并且在八卦图的下面还要印上八句话:“正直审判上天台,玉皇圣旨传下来,手执七星朱砂剑,保佑世间无难灾。斩杀多少妖魔鬼怪,妖魔鬼怪不敢来,有人请我家中去,万代平安大发财”。

端午节那天的上午,家家户户都要在堂屋当门的屋顶上(一般在第二路桁条)悬挂一张钟馗画像,用以撵鬼辟邪。平时家中若有病人或产妇,也需在病房或产房挂一张判子,有鬼撵鬼,无鬼防鬼。

源于道教崇拜,五月端还要用红笔黄纸画些辟鬼符咒贴在门上。海州民间辟鬼符多种多样,诸如:用红笔在黄纸上画一个“聻”(音吉)字。把这种符贴在门楣的上方,鬼就不敢进家伤人。也有的人家画“五雷镇宅”符贴在门楣的正上方,妖魔鬼怪见到这种符,就立遭五雷击顶之灾。

还有源于八仙崇拜的“撵灾葫芦”,传说葫芦是八仙用以降妖伏怪的宝物。民间用黄纸剪成一个葫芦,上写红字:“散灾大人本姓雷,见了葫芦速转回”,叫“撵灾葫芦”,端午节上午,贴在门楣上,可以把散灾的凶神恶鬼撵走。